永恒中文网 > 唯识二十颂讲记 > 第五讲诠释第十五至及十七颂

第五讲诠释第十五至及十七颂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永恒中文网 www.yh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七、第十五颂及第十六上半颂————破妄执现量以成唯识义

    第十五颂:解释外人现量证境的问难

    颂文:‘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论文:如梦等时,虽无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现觉,余时现觉,应无不尔,故彼引此为证不成。又若尔时有此现觉义,我今现证如是色等;尔时于境能见已无。要在意识能分别故,时眼等识,必已谢故。刹那论者,有此觉时,色等现境亦皆已灭;如何此时,许有现量。要曾现受意识能忆,是故决定有曾受境,见此境者许为现量。由斯外境实有义成。如是要由先受后忆,证有外境理亦不成。何以故,颂曰

    诠释:上一讲的第六节,唯识家将外人所执外境实有的理论攻破,甚至于目不能见的‘极微’,也反覆破解其实有性。或问,极微目不能见,微不足道,何须反覆破解?不然,极微是外境一切物质的基础,若极微成立,如何能破得外境实有?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立论,破极微是破外境的根本,所以要彻底破斥其实有性。第十四颂长行解释说:‘已辨极微非一实物,是则离识、眼等色等,若根若境皆不得成,由此善成唯有识义。]

    虽然如此,但主张外境实有的问难者仍不服输,又提出新问题,即第十四颂论文的末段,意思是说:外境是不是实有,要由量智(即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来判定,而在三量之中,以现量(即直觉)最为正确,如果没有外境,又岂能有‘我见此物’的现量智?

    为了答覆此一问题,唯识家以本颂颂文破解。首句颂文:‘现觉如梦等’,现觉就是现量的觉知。外人以为用直觉了解现前之境,在现量的直觉下,觉其为有,就应该是实境了。唯识家却说,现觉如梦一样,梦中并没有实有的境界,但却有梦中的现觉。‘如梦等’,等字下面包括眩翳者‘现觉’的空华、第二月等。由此可见,现觉并不能够证明外境的实有。

    不仅如此,即你们所说的现量亦有问题,你们说‘我见此物’,以证明外境实有,但是在六识中,只有前五识是没有分别的‘现量’,这是根、境初接触一刹那的事。

    到了你生起‘我见此物’之念时,能见的眼识及所见的外境已成过去,已堕入第六识的‘比量’了,这时只是第六识就六尘缘影加以追忆、及虚妄分别而已。既然没有现量,何来的外在实境?

    因此,颂文的后三句说:‘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唯识家否定了外人的‘现量’,是同时破斥主张‘六识不并起’的正量部,及主张念念灭‘刹初论’的萨婆多部。问难者此时又提出转救的意见:纵然如你们唯识家所说,‘现觉’不是‘现量’,是第六识就六尘缘影的追忆,但就是因为有过去的眼等五识‘现觉’的境,现在的意识才能对先所见境生起‘忆念’,若先无所见,现在又何有所忆?现在既有所忆,可知过去必有所见。而此能见,即是‘现量’。既有现量,所以外境实有仍是可以成立的。

    唯识家再以下两句颂文破解:

    [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颂文的意思是:我们内识生时,‘似外境现’,作为自已心识的所缘。因此,我人所见的外境,都是自己心识变现的幻境,而不是实境。如果把颂文化为长行,就是:‘(如)前所(说),虽然没有离识的外境,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果后念意识(从此)前境,(生)起了(忆念)’,以此来证明外境实有,这种道理是不能成立的。

    八、第十六颂下半颂————方示在梦不觉以成唯识义

    第十六颂:说明梦境未觉不知是梦

    颂文:(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论文:如未觉位不知梦境非外实有,觉时乃知,如是世间虚妄分别串习,昏熟如在梦中,诸有所见皆非实有,未得真觉不能自知。若时得彼出世对治无分别智,乃名真觉,此后所得世间净智现在前位。如实了知彼境非实,其义平等。若诸有情,由自相续转变差别,似境识起,不由外境为所缘生,彼诸有情,近善恶友闻邪正法,二识决定,既无友教此云何成。

    诠释:在上一节中,唯识家以‘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二句颂文,破解了外人所说的:由于过去五识的现觉,才有现在意识的忆念,以证明外境实有。问难者又翻出了第十五颂‘现觉如梦等’的旧帐,说:梦里诚然没有实有的境界,但我们醒过来的时候,立即知道那是梦境。如果我们醒著的时候也和梦中一样,外境不是实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呢?

    唯识家以两句颂文回答说:‘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意思是说,在梦中没有觉醒的人,是不能知道身在梦中,所见的外境不是实有。必须到他觉醒之后,才知道适才是在做梦,梦中所见的都是幻境。而我们在醒著的时候,以无明蒙蔽,终日间昏昏昧,虚妄分别,和梦中没有差别,怎会知道一切是唯识变现,皆非实有呢?这要等到证得出世圣智————证得大觉位的佛果,以般若智光,照破无明,到那时有如梦中醒来,才知道生死迁流,虚妄执境,全是眼中幻翳,妄见空华,无一非假啊!

    唯识家说明有情未到大觉位,不能知道一切时处皆如梦境。问难者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即本颂论文的第二段:‘若诸有情,由自相续转变差别]的一段文字。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是有情心识变现,‘似境生起’,不假外境为其所缘,为什么世间的人,那些亲近到善知识,听闻到正法的人,就生起善心而去为善;那些亲近恶知识,听闻到邪法的人,就生起邪念而去为恶。那么,这决定生起正善之识,和决定生起邪恶之识,如果没有善友恶友之教,此二识是如何生起的呢?

    唯识家乃举出‘辗转增上力,二识决定成。’二句颂文,答覆对方所问。

    九、第十七颂下半颂————明二识转决定以成唯识义

    第十七颂:(上半颂)释增上力仍由识决定义

    颂文: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论文:以诸有情自他相续诸识辗转为增上缘,随其所应二识决定,为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各成决定不由外境。若如梦中境虽无实,而识得起,觉识亦然,何缘梦觉,造善恶行,爱非爱果,当受不同?

    诠释:论文中的‘以诸有情自他相诸识辗转为增上缘’一句,此有两种意义:一者,所谓唯识,是‘自他相续诸识’,并不是唯我有识,他人无识,而是无量有情,皆有其八识。<成唯识论>中有一段话说:‘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不尔如何,汝应谛听’以下论文语译为:‘如果唯有一识,怎会有十方凡圣,因果差别?说到识,是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现的相见二分(以此显示色法),及分位差别(此指不相应行法),以及由我法二空之理所显的真如(即无为法)。此中的八识心王是识之自相,六位心所是与识相应,十一位色法是心王、心所之所变现,不相应行法是以上三法的分位,而无为法是以上诸法的实性。因为诸法皆不离识,所以总立识名]

    由上文可知,说唯识,是说各各有情所缘的境界,皆由自己之识所变,并不是说唯有自识,而无他识。基于此说,每个有情的活动,对自己。对其他有情,都是彼此互相增上的。

    再者,另一种意义,所谓唯识,并不是说自己的识之外全无外境,他人识之所变,对自识来说亦名外境。但是诸识缘此境时,并不是直接亲缘此境,亲缘的境,只是自识所变的相分境,他识所变的,但于自识作增上缘。例如你我对话,我听到你的声音,好像是听到外面的声尘之境,其实你的声音,只能作我耳识的疏所缘缘,我的耳识仗此疏所缘缘为本质,再从我自己的识上、变出一个相分声境为亲所缘缘。所以一切有情,虽然受到善知识或恶知识的言教,但他们亲所受的,仍是自识之所变。

    再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世尊在华严会上演说妙法,诸大声闻如盲如聋,不解一字,由此可见耳识所闻纵然完全一样,意识所领会的则各不相同,如果所听的声音是实境,怎会各人领会的全不一样?

    这就是‘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两句颂文的意义。

    唯识家解答了第一个问题,外人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即本颂论文的第二段,唯识家乃再以‘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二句颂文作答。

    十、第十七颂下半颂————显示睡眠时心坏以成唯识义

    第十七颂:(下半颂)说明梦作不受果的理由

    颂文: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论文:在梦位心,由睡眠坏,势力羸劣,觉心不尔。故所造行,当受异熟胜劣不同,非由外境。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杀?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云何得杀生罪?

    诠释:外人所质问的意思是:如果梦中境界等于现前境界,现前境界也如梦中境界,为什么醒时造作的善业恶业,会得到苦果乐果之报,而梦中造作的善业恶业,何以不受报呢?

    唯识家以‘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二句颂文回答。颂文的意思是:一个人在睡眠时,其心以在睡眠中故,心力薄弱,心识缘自识的境界,所以虽造恶业,不受苦果;虽造善业,不受乐果。而醒时不然,醒时的心识,势力增强,缘境明了,可以自我控制,自作主张,所以为善便是善,为恶便是恶,以其强盛的心力薰习种子,所以能感果受报。这仍是在<唯识二十论述记>中一段文字,可以作此颂文的注解:‘四不定中,睡眠心所,能令有情身分沉重,心分昏昧,在寐梦中,为此所坏,令心昧故,虑不分明,势力羸劣。其觉时心,既无眠坏,缘境明了,势力增强,不同梦位,故此二位所造善恶当受异熟,非梦果胜,梦果乃劣。非曰外境,其果不同。]

    唯识家说明梦中造作,以心力昏昧,势力羸弱,不受果报。这时问难者乃再提一个问题质疑唯识家:‘若唯有识,无身语等,羊等云何为他杀?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云何得杀生罪?]

    唯识家乃再以下一颂文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