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中文网 > 唯识二十颂讲记 > 第四讲诠释第九至第十四颂

第四讲诠释第九至第十四颂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永恒中文网 www.yh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五、第九颂————略示二无我义

    第九颂:解释佛说十二处的利益

    颂文: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

    论曰。依此所说十二处教受化者,能入数取趣无我。谓若了知,从六二法,有六转识。都无见者乃至知者,应受有情无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无我。复依此余,说唯识教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谓若了知唯识现似色等法起,此中都无色等相法。应受诸法无我教者,便能悟入入诸法无我。若知诸法一切种无,人法无我。是则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乃名入法无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不尔余识所执境有,则唯识理应不得成。许诸余识有实境故。由此道理,说立唯识教,普令悟入一切法无我,非一切种拨有性故。复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说有色等处。非别实有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

    诠释:佛以密意,善巧方便说化生有情,是为除去凡夫外道的断见,故非无益;继而又说十二处色等诸法,这对众生有何利益呢?故唯识家以此颂回答:‘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数取趣,梵语补特伽罗,意译为数取趣,意思是众生随业受果,死此生彼,数取诸趣,故译数取趣,也就是有情的异名。

    原来我人根据自已见、闻、觉、知的活动,误认为有一个‘实我’的存在,此即所谓‘人我执’。并且对世间万有诸法执为实有,此即所谓‘法我执]。而大乘佛教修行的要点,在转识成智,证得涅槃。要转识成智,须修我法二空观,证得我法二空,始能亲契真如。佛陀为破除众生的‘人我执’,方便说有色等十二处。此即第七颂所述,佛的密意是先立后破,先说有十二处,然后再对十二处加以分析,说出十二处色等诸法,是因缘和合的假有,此中并无‘我’的成分。此颂的首二句,就令听者‘依此’十二处教,‘能’悟‘入数取趣无我’之理,这就是说十二处的利益。

    人我执已空,但法我执仍然存在。如何能使有情悟入‘法无我’呢?那要‘复依]此内外处教之‘余’的其他‘教’法,而去悟入。所谓其他教法,指的是唯识之教。

    唯识之教立‘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我人的虚妄分别之心所取的客观境界,我人以为是离心之外实有存在,事实上那只是分别心上所现起的似境影像而已,我人妄执为实有,这就是三性中的遍计所执性。

    唯识家所说的诸法无我,目的是在破除众生所执的外境诸法实有,以显示遍计所之无实自性;但是对仗因托缘生起的依他起法,并不否定其‘如幻假有’,不然,如何建立善恶因果业报差别?至于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法的离言法性,是万法的实性,也就是在依他起法上、遣除遍计所执所显的二空真如,这是实有的。

    六、第十至第十五颂————以一、多破外境实有,以成唯识义

    第十颂:破各学派执极微为实有

    颂文:[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立。]

    论曰。此何所说?谓若实有外色等处,与色等识各别为境。如是外境或应是一,如胜论者执有分色。或应是多,如执实有众多极微各别为境。或应多极微和合及和集,如执实有众多极微,皆共和合集为境。且彼外境,理应非一,有分色体,异诸分色不可取故。理亦非多,极微各别,不可取故。又理非和合,或和集为境,一实极微理不成故。

    诠释:这一颂,主要在破各派所执的‘极微’。什么是极微呢?依照俱舍论卷十二所载,色法之极少者为极微,合七极微为一微量,合七微量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以至于七水尘为一兔毛尘,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七羊毛为一牛毛尘。极微,也就是物质分析至最微细的程度,非肉眼所能见,就称为极微。但分析至非肉眼可见,没有质碍,邻乎太虚,已不能称是色————物质;但它又是从物质分析而来,又不能说是空————空无所有,毕竟它是色的一部分,无以名之,姑名为极微。事实上,这只是概念上的存在,也就是相当于今日科学上的原子、质子、电子、量子,它是代表物质的最小单位。

    极微学说,不是佛教所创立,在印度的古老时代,哲学家即以地、水、火、风为构成物质世界的质料。如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即谓:‘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虽然如此,但后世的各学派,对于极微的见解,又各不相同。所以此第十颂的颂文,就是为破各学派执于极微实有而说的。

    此颂颂文的言外之意,就是唯识家解释了佛说十二处的密意后,问难者又提出问题:你怎知佛说有色等处,是你上面所说的意趣呢?安知不是说离识之外,别有实色的外境呢?唯识家乃根据对方所问,再予以解答及破斥,现分述如下:

    一、破胜论派:胜论派学者认为极微实有,永久不灭,世界坏空时,极微散布虚空中,作为建立新世界的质料。胜论师又主张,极微的集合体称为‘有分色’,极微是常,有分色性是无常。世界虽由无量数的极微集合而成,但成立之后,便成为一个单位————‘其体是一’,而世界仍是无常,故有成住坏空。唯识家用‘以彼境非一’一句话破之。因为极微根本不能成立,如何能集合起来成为一个‘大一’呢?

    二、破说一切有部:有部是多元的实在论者,有部学者亦认为极微实有————所谓‘法体实有,三世实有。’众多极微集合成为‘聚色’。聚色是假,而极微是实,因此我人眼识所缘的色境,缘的是一一的极微,而不是集合的假色。

    ————胜论派和有部的理论,可拿众砖砌墙作譬喻。以众多的砖砌成一面墙,胜论学者眼中所见的,是一整面墙(其体是一),而有部学者眼中所见的,是一块一块的砖,因为他们以砖是实,以墙为假,所以缘的不是整面的墙。

    唯识家对有部的理论不表认同,其理由是:极微等于虚空,无形无相,不是五识所能缘虑。如果能为五识所缘,一定可以再为分割,因此所谓极微,根本不能成立。若说集众多极微、和合而成聚色,则不应理。所以颂文第二句曰:‘亦非多极微’。

    三、破经量部:经量部学者虽然也承认极微为实有,但又认为极微微细,五识不能缘虑,必须集众多极微和合(和合是泯灭自体的融和起来)成为‘粗色’,才是五识所缘的境界。这和有部的理论正好相反,有部不承认‘聚色’可缘,五识所缘的是一一的极微;经部则以为极微不可缘,五识所缘的是众多极微和合的‘粗色’。如果仍用以砖砌墙为譬喻,有部学者面对墙壁,所缘的是一块一块的砖;而经部学者则以为,墙虽然是砖砌成,但既已成墙,则融和为一,所以五识所缘的是整个的墙,不是一块一块的砖。唯识家所以用颂文的第三句予以破斥曰:‘又非和合等’。‘又非和合’下面有一个‘等’字,是还有下文,即同时还破斥顺正理师的执‘和集’为境。

    四、破顺正理师:当时还有一个学派,是顺正理师,这是出于说一切有部的一个学派。有部不承认五识可缘‘聚色’的假法,但缘一一极微。所以顺正理师不违自宗,也不承认五识可缘假法。但又不同意经量部的五识能缘粗色的理论。那么顺正理师的理论是什么呢?顺正理师承认色法中有极微,极微虽能组合,成为色法,但极微本身是现量境,不是五识所缘;由极微积聚所成的‘和集相](和集是不舍自体的联合起来),是比量境,才是五识所缘的物件色。顺正理师此说,是既不违背自宗,(即承认极微为实有),又不触犯经量部,极微非可缘的原则。

    但以上‘和集’之说,唯识家仍以为不能成立,即以‘又非和合等’一语破斥之。何以五识所缘的不是‘有分色’,不是‘聚色’,不是和合的‘粗色’,也不是‘和集相’?因为‘极微不成故’————极微不能够成立。极微为什么不能成立,唯识家则以第十一颂予以说明。

    第十一颂:说明极微不能成立的理由

    颂文:‘极微与六合,一应分成六,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论曰。若一极微六方各与一极微合。应成六分。一处无容有余处故。一极微处若有六微。应诸聚色如极微量。展转相望不过量故。则应聚色亦不可见。加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言。非诸极微有相合义。无方分故离如前失。但诸聚色有相合理有方分故此亦不然。

    讲解:极微是物质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最后单元,这邻乎太虚的单元,有没有方分,是否可与六方相合?如果有方分,可与六方相合,那么一个极微仍可分成六分,分后的极微仍可再分下去,如果是这样,则所谓极微者,是但有其名,并无此物,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存在。故颂文说:‘极微与六合,一应分成六。]

    ————方分,是佛学名词,其实就是体积。凡是物质,以其有质碍性,所以必有体积(即长乘阔乘高的三度空间),且占有空间。有体积,必有上下左右前后六接触面,此即颂文中的‘六合’。事实上,古代印度学者分析体积,用的是七分法,即一物分割去六个接触面后,还有中心的一部分,也就是一分为七。所以才合七极微为一微量,合七微量为一金尘。

    如果说极微没有方分(即以其邻乎太虚,没有体积而言。)则即使七极微合而为一,合后其量并没有加大,仍然是没有体积。如果是这样,则聚极微集合成粗色的理论就不能成立(如果极微是零,聚多少零仍然是零。)粗色仍不能为五识所缘。反之,如果粗色能为五识所缘,则证明极微有方分(体积),极微又可‘一应分成六’了。

    所以颂文的后二句说:‘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唯识家以上一颂说明极微不能成立的理由,外人又以有部毗婆娑师的理论来转救说:和合的东西要有方分,极微没有方分,不能和合,这一点我们承认。但由极微成为各种‘聚色’,聚色是有方分的,可以相合。这时唯识家再以下颂破之。

    第十二颂:破有部毗婆娑师的聚色有和合义

    颂文: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论曰:今应诘彼所说理趣,既异极微别聚色,极微无合聚合者谁。若转救言:聚色展转亦无合义。则不应言极微无合无方分故。聚有分亦不许合,故极微无合不由无方分。是故一实极微不成。又许极微合与不合其过且尔,若许极微有分无分俱为大失。

    讲解:唯识家听了问难者转救的意见,反问难者说:你们说极微无方分、极微无合,聚色有方分,所以聚色有合。可是,聚色是由何物集合而成的?聚色是不是由众多极微聚合而成的?如果是极微聚合而成,则极微本身就可以合;如果极微无合,从那里来的聚色呢?所以用颂文首二句询问:‘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

    问难者又自相矛盾的转救说:由于极微无合,所以聚色也没有合的意义。唯识家立刻质问对方:你说极微无方分,所以无合,但聚色有方分,也没有合的意义。由此可见能合或不能合,并不是由于有无方分的关系。纵使极微有方分,同样也不能合。颂文后二句的意思:‘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就是指此而说的。

    第十三颂:再说极微有无方分的过失

    颂文: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论曰。以一极微六方分异,多分为体,云何成一?若一极微无异方分,日轮□举光照触时,云何余边德有影现?以无余分光所不及。又执极微无方分者,云何此彼展轮相障,以无余分他所不行,可说此彼展转相碍,既不相碍,应诸极微展转处同,则诸色聚同一极微量,过如前说。云何不许影障属聚不属极微。岂异极微,许有聚色,发影为障。不尔,若尔聚应无二。谓若聚色不异极微,影障应不成属聚色。觉慧分析,安布差别,立为极微,或立为聚,俱非一实。何用思择极微聚为,犹未能遮外色等相,此复何相,谓眼等境,亦是青等实色等性。应共审思,此眼等境,青等实性,为一为多?设尔、何失?二俱有过,多过如前,一亦非理。

    讲解:上一颂后两句,说明极微有无方分,皆不应理。这一颂是就上一颂的意义再加以补充:如果说‘极微有方分’,有方分就有‘六合’————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接触面,也就表示可以再自六面分割,如果是这样,则极微就同于聚色,是集合多数更微细的分子而成的,在道理上说就不应是‘一’,即颂文所称:‘理不应成一’。

    如果说极微无方分,也不应理,因为无方分即‘无应影无’————意思是无方分即是无体积,没有体积的东西,在光线照射下就没有影子。因为物质有‘质碍性’,光自东来,影自西现,极微没有体积,没有质碍,所以不应该有影。同时,无方分即无障碍(没有体积当然没有质碍)。极微既无方分,不但不应有影子,同时也不应该有障碍。所以后两颂文说:‘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意思是极微既无方分,则由众多极微集合而成‘聚色’,当然也不异于极微,也是无影子无障碍。可是事实上‘聚色’不但有影,并且有障————如我人穿不过墙壁,同一位置放下一张桌子就不能再放下第二张桌子。可见你们说极微无方分是不应理的。

    第十四颂:再说明执外境为一的过失

    颂文: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

    论曰。若无隔别,所有青等眼所行境,执为一物。应无渐次行大地理,若下一足至一切故。又应俱时,于此于彼,无至未至;一物一时,理不应有得未得故。又一方处,应不得有多象马等有问隙事。若处有一,亦即有余,云何此彼可辩差别?或二如何可于一处,有至不至,中间见空?又亦应无小水虫等,难见细物。彼与粗物同一处所,量应等故。若谓由相此彼差别,即成别物,不由余义;则定应许此差别物,展转分析成多极微。已辩极微非一实物,是则离识,眼等色等,若根若境,皆不得成。由此善成唯有识义。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若无外境,宁有此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讲解:唯识家在上一颂中,破斥极微实有,问难者至此仍不服输,继续争辩道:你们虽然破斥了极微的实有,但仍不能否定外境的实有存在;比如作为眼识所缘的青等色性,仍然是实有的呀。唯识家反诘问难者:你所说的眼等境相青等是实有,那么青等实性,是‘一’呢?还是多呢?如果是‘多’,过失如上颂所述;如果是‘一’,那就应该没有‘次行’。即颂文首句:‘一应无次行’。

    ————按:‘无次行’中的‘行’字,可作两种解释,一作‘行走’解,意指如果大地是‘一’,则举一步就应到一切处。另可作‘识行于境’解。此颂在真谛的译本上,首二句是‘若一无次行,俱无已未得’,大正藏本论注云‘已等于以’,这样颂文的意思就是‘若一、无次行’,‘俱无以无得’。若自此‘得’字推究,以‘识行于境’为正解。意思是眼睛看见一件事物时,就应该看见一切事物,因为外境是‘一],既然是‘一’,那么一切事物应该同时看到,在一切事物上,应该没有(无)[俱时至’或‘未至’的情形。也就是在‘一’的境界上,至则‘俱时至’,不至则俱‘未至’。此即本颂次句‘俱时至未至’的意义。但在此句颂文前,应加上第一句中的[应无’两个字,也就是‘应无’两个字要重读,全句即是‘应无俱时至未至’。

    颂文第三句:‘及多有间事’,颂文后面长行解释谓:‘又一方处,应不得有多象马等有间隙事,若处有一亦即有余,云何此彼可辨差别。’长行的意思是说:如果外境是‘一’,则在同一地方有很多象、马、牛、羊等,而象、马、牛、羊之间,应该没有间隙。象、马、牛、羊相融,和合为一;如此象所到的地方,马、牛、羊亦同到达,反之马所到的地方,象、牛、羊亦同到达。如果这样的话,怎么辨别象、马、牛、羊的差别呢?

    颂文最后一句:‘并难见细物’,细物、指我人目所不见的微小生物,如佛说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如果外境是‘一’,那么我们眼睛所不能见的细物,与彼粗物(象、马、牛、羊等)其量相等,也应该为我们肉眼所见。而事实上我们却不能见,因此,你们所执的外境是‘一’,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