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中文网 > 国语文学史 > 第四章 晚唐的白話文學

第四章 晚唐的白話文學

推荐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陆陇其家训译注酸甜苦辣咸大杂烩美学漫步老古董人物志译注古琴疏中麓画品

一秒记住【永恒中文网 www.yh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們在上文引了杜牧《李戡墓誌》的話,那一段話的全文是:

    嘗痛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詩者,纖豔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屋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欲使後代知有發憤者,因集國朝以來類於古詩得若干首,編為三卷,目為《唐詩》,為序以導其志。

    這一段話有兩點可以注意:一是晚唐時白話詩體風行民間“入人肌骨,不可除去”;一是晚唐時有一種反對白話文學的運動。晚唐五代的文學史可以用這兩點來做一個總綱。

    先說反對白話文學的運動。這是很自然的事。白話詩風行以後,那些古典詩人自然不高興了;古文風行以後,那些駢偶文人自然不高興了。因此,晚唐的文章有“三十六體”的駢文運動,詩的方面有李商隱、溫庭筠等的古典詩。“三十六體”也是李商隱、溫庭筠和段成式提倡出來的,因為他們三人都是排行第十六,故叫做三個十六的文體。這種駢偶文體有一種大用處,他能於沒有話說時做出文章來,故最適宜於廟堂文字之用。自唐末五代,一直到最近世,凡是沒有話說的廟堂文章,如詔旨、誥敕、謝表、箋啟之類,都不能不用他。我們試翻開宋人的文集來看,凡有話說的奏疏、劄子、論議,都是用古文的;凡沒有話說的冊文、制誥、表啟、喪詞,便都是用駢文的。現在還有許多人用四六來做賀電、賀函,也是這個道理。

    溫庭筠、李商隱的詩所以能流傳於後世,也是因為這種詩有兩種大用處:一是人讀了不懂;二是因為人讀了不懂,故人不知道你究竟說了沒有。例如李商隱的《錦瑟詩》;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一千年來也不知經過多少人的猜想了,但是至今還沒有人猜出他究竟說的是什麼鬼話。這種奧妙的作品自然應該受人崇拜了!

    但是這種“反白話”的文學,無論怎樣高妙,總擋不住白話文學的風行。晚唐五代究竟是一個白話文學大盛的時代。我們要曉得向來的批評家所以不滿意於晚唐,也正是因為晚唐詩裡白話最多的緣故。

    詩體自中唐以來,白話更多了。我們可先舉杜牧一個例。杜牧作《李戡墓誌》,很像是不滿意於元、白的詩體;但杜牧詩裡的白話比元、白還更多。如他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長;頭圓筋骨緊,兩眼明且光。去年學官人,竹馬繞四廊,指揮群兒輩,志氣何堅剛!今年始讀書,下口三五行;隨兄旦夕去,斂手整衣裝。去歲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爾願爾貴,仍且壽命長。……願爾一祝後,讀書日日忙,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願爾出門去,取官如驅羊。

    他的律詩也有許多白話的。但他的白話絕句最好,故我們引幾首: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歎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

    舞靴應任閒人看,笑臉還須待我開。不用鏡前空有淚,薔薇花謝即歸來。(《留贈》)

    朔風高緊掠河棲,白鼻?郎白罽裘。有個當壚明似月,馬鞭斜揖笑回頭。(《偶見》)

    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贈獵騎》)

    我們再舉鄭谷的絕句作例:

    湛湛清江疊疊山,白云白鳥在其間,漁翁醉睡又醒睡:誰道皇天最惜閑?(《浯溪》)

    攜琴當酒度春陰,不解謀生只解吟。舞蝶歌鶯莫相試:老郎心是老僧心。(《春陰》)

    江郡人稀便是村,踏青天氣欲黃昏。春愁不破還成醉,衣上淚痕和酒痕。(《寂寞》)

    再舉杜荀鶴作例: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再經胡城縣》)

    田不曾耕地不鋤,誰人閒散得如渠?渠將底物為香餌,一度抬竿一個魚。(釣叟)

    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蓬底獨斟時,醉來睡著無人喚,流下前溪也不知。(《溪興》)

    九華山色真堪愛,留得高僧爾許年。聽我吟詩供我酒,不管穿得判齋錢。(《醉書僧壁》)

    再引羅隱作例: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蜂》)

    鐘陵醉別十餘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都是不如人?(《偶題》)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西施》)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自遣》)

    不但絕句如此,晚唐律詩也有許多完全白話的。如羅隱的七律:

    野水無情去不回,水邊花好為誰開?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覺老從頭上來。窮似邱軻休歎息,達如周召在塵埃。思量此理何人會,蒙邑先生最有才。(《水邊偶題》)

    蓮塘館東初日明,蓮塘館西行人行。隔林啼鳥似相應,當路好花如有情。一夢不須追往事,數杯猶可慰勞生。莫言來去只如此,君看鬢邊霜幾莖。(《蓮塘驛》)

    如杜荀鶴的五律:

    酒寒無小戶,請滿酌行杯。若待雪消去,自然春到來。出城人跡少,向暮鳥聲哀。未遇應關命,侯門處處開。(《雪中別詩友》)

    欲住住不得,出門天氣秋。惟知偷拭淚,不忍更回頭。此日只愁老,況身方遠遊?孤寒將五字,何以動諸侯?(《別舍弟》)

    立馬不忍上,醉醒天氣寒。都緣在門易,真似別家難。世路既如此,客心須自寬。江村亦饑凍,爭及問長安?(《別從叔》)

    當時的風氣,一班文士詩人就同現在的報館主筆一樣,常常拿詩文來“拍馬屁”、“敲竹槓”。當時的藩鎮割據各地,就同現在的督軍一樣,不能不收買這班詩人主筆。即如上文引的杜荀鶴詩“孤寒將五字,何以動諸侯?”“未遇應關命,侯門處處開”,都可見這種風氣。(看謝著《大文學史》第四編第八章第五頁引《全唐詩話》的話。)

    以上引的都是有名詩人的詩。可惜民間無名詩人的詩,很少保存的。我們可舉寒山、拾得的詩來代表晚唐的無名詩人,向來人都把寒山、拾得看作初唐的人,《全唐詩》說他們是貞觀初的人,這是根據於《寒山詩》的後序的。後序是南宋時人作的,很靠不住。謝無量先生也把他們放在隋末唐初。我覺得這種白話詩一定是晚唐的出品,決不會出在唐初。寒山、拾得的傳說起於閭丘胤的一序。閭丘胤雖不可考,但序中說他們隱居唐興縣西七十里。唐興縣之名始於唐上元二年。唐朝有兩個上元二年,一是肅宗時(716),離貞觀初已一百四十年了;一是高宗時(675),離貞觀初已五十年了。只此一端,已可證舊說之不可靠。其實後世所傳寒山、拾得的詩,決非一人之作;這兩個人的有無,尚不可知。但唐興縣至宋初即改名天臺,我們可以推知這幾百首詩的大部分大概是晚唐或五代時的作品,起初或真是從“竹木石壁上”、“村野人家廳壁上”、“土地堂壁上”搜集來的,後加隨時增加,後來竟造出“寒山、文珠,拾得、普賢”的神話來了。故我們拿這些詩來代表晚唐的無名詩人:

    有人把椿樹,喚作白旃檀。學道多沙數,幾個得泥丸?棄金卻擔草,謾他也自謾。似聚砂一處,成團也大難。

    快哉混沌身!不飯亦不尿。遭得誰鑽鑿,茲因立九竅。朝朝為衣食,歲歲愁租調。千個爭一錢,聚頭亡命叫。

    蒸砂擬作飯。臨渴始掘井。用力磨碌磚,那堪持作鏡?佛說元平等,總有真如性。但自審思量,不用閒爭競。

    我住在村鄉,無爺亦無娘,無名無姓第,人喚作張王。並無人教我,貧賤也尋常。自憐心的實,堅固等金剛。

    還有幾首詩替白話詩辯護的:

    有個王秀才,笑我詩多失,云不識“蜂腰”,仍不會“鶴膝”;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詩,如盲徒詠日。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這竟是近於有意做白話詩了。

    晚唐禪宗的白話散文也更發達。我們不能多舉例,且舉晚唐的義玄作例。義玄死於866年,是臨濟宗的始祖,是當日一個最偉大的宗師。我們現在讀他的語錄,還可以想見臨濟宗的精神:

    義玄:

    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如山僧指示人處,只要你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遲疑。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信處。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狗一切境轉,被他萬境回換,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你欲得識祖佛麼?只你面前聽法底是。學人信不及,便向外馳求。設求得者,皆是文字勝相,終不得他活祖意。……如今學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覓,總上他閑塵境,都不辨邪正。只如有祖有佛,皆是教跡中事。有人拈起一句子語,或隱顯中出,便即疑生;照天照地,傍家尋問,也大茫然。大丈夫兒,莫只麼論主論賊,論是論非,論色論財,論說閒話過日。山僧此間不論僧俗,但有來者,盡識得伊。任伊向甚處出來,但有聲名文句,皆是夢幻。卻見乘境底人,是諸佛之玄旨。佛境不能自稱我是佛境,還是這個無依道人乘境出來。若有人出來問我求佛,我即應清淨境出。有人問我菩薩,我即應慈悲境出。有人問我菩提,我即應淨妙境出。有人問我涅槃,我即應寂靜境出。境即萬般差別,人即不別。所以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道流,你若欲得如法,真須是大丈夫兒始得。若萎萎隨隨地。則不可得也。……

    道流,出家兒且要學道。只如山僧往日曾向毗尼中留心,亦曾於經論尋討;後方知是濟世藥,表顯之說,遂乃一時拋卻,即訪道參禪。後遇大善知識,方乃道眼分明,始識得天下老和尚,知其邪正。不是娘生下便會;還是體究練磨,一朝自省。道流,你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裡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如諸方學道流,未有不依物出來底,山僧向此間從頭打。手上出來,手上打;口裡出來,口裡打;眼裡出來,眼裡打。未有一個獨脫出來底,皆是上他古人閑機境。山僧無一法與人,只是治病解縛。你諸方道流,試不依物出來!我要共你商量,十年五歲,並無一人,皆是依草附葉,竹木精靈,野狐精魅,向一切糞塊上亂咬。……瞎漢,頭上安頭,是你久少什麼?道流是你自家目前用底,與佛祖無別;只麼不信,便向外求。……約山僧見處,無如許多般,只是平常著衣吃飯,無事過時。你諸方來者,皆是有心求佛求法,求解脫,求出離三界。癡人,你要出三界什麼處去?(《古尊宿語錄》四)

    這種白話,無論從思想上看或從文字上看,都是古今來絕妙的文章。我們看了這種文章,再去看韓愈一派的古文,便好像看了一個活美人之後再來看一個木雕美人了。這種真實的價值,久而久之,自然總有人賞識。後來這種體裁成為講學的正體,並不是因為儒家有意模仿禪宗,只是因為儒家抵抗不住這種文體的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