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中文网 > 国语文学史 > 第二章 中唐的白話詩

第二章 中唐的白話詩

推荐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陆陇其家训译注酸甜苦辣咸大杂烩美学漫步老古董人物志译注古琴疏中麓画品

一秒记住【永恒中文网 www.yh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們現在要說中唐是白話文學風行的時期。這個時代的詩人如柳宗元、張籍、孟郊、賈島的詩,都有很多近於白話的。但我們要想尋那代表時代精神的詩人,自然只好舉白居易、元稹、劉禹錫了。白居易是有意做白話詩的,故他的《與元稹書》敘他作詩的歷史,極力推崇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諸篇;又他的《新樂府》自序說:

    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

    要想做到這幾個條件,自然非白話詩不可。所以有人說他每作詩,先教一個老婆子讀了,問他懂得嗎;若老婆子懂得了,此詩便可抄存;若他不懂得,此詩便須重改過(見《墨客揮犀》)。這話自然未必可以全信,因為每首詩如此試驗是做不到的事;但我們可以認定白居易是有意做通俗詩的。到了他晚年時,他的白話更純粹了,更自然了,幾乎沒有文言詩了。

    白居易也是一個平民詩人。他少年中年時代的詩很多,是討論社會問題的。如《宿紫閣山北村》:

    晨遊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尊。舉杯未及飲,暴卒來入門,紫衣挾刀斧,草草十餘人。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飧。主人退後立,斂手反如賓,中庭有奇樹,種來三十春;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

    又如《秦中吟》十首,都是討論社會問題的。十首中的《重賦》說: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悲喘與寒氣,併入鼻中辛。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如云屯。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岑久化為塵。

    其餘九首,我不引了。最重要的問題詩,自然要算《新樂府》五十篇。五十篇之中,《上陽人》、《新豐折臂翁》、《道州民》、《賣炭翁》等篇最有文學價值。我們且引《折臂翁》一篇做一個例: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扇右臂折。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致折何因緣?翁云“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云南行。聞道云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云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張弓簌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云南。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真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孤骨不收。應作云南望鄉鬼,萬人塚上哭呦呦!”……

    這首詩寫兵役之苦能使人情願捶折自己的手臂;這種事實在現在國家主義風行的國裡也還免不了,何況一千多年前的帝國時代呢?我們因此可以推想白居易說的折臂老翁定然是寫實的問題詩。白居易的天才不及杜甫、張籍,他的樂府裡往往議論太多,詩趣反因此減去不少。但這種問題詩也往往有很好的句子,如《上陽人》中的“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鞋履窄衣裝,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這仍不愧為詩人的詩。

    白居易自己把他的詩分作“諷諭”、“閒適”兩大部分。諷諭即是上文引的那一類問題詩。他中年以後,便不作這一類的詩了。他的“閒適”一類詩多是從陶潛、韋應物得來的,故也多是白話的或近於白話的。我們也可以選幾首:

    花枝缺處青樓開,豔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勸我急行樂:自古朱顏不再來。君不見,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長安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村夜》)

    勸君一杯君莫辭,勸君兩杯君莫疑,勸君三杯君始知: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時勝醒時。天地迢迢自長久,白兔赤烏相趁走。身後堆金拄北斗,不如生前一樽酒。君不見,春明門外天欲明,喧喧歌哭半死生,遊人駐馬出不得,白轝素車爭路行。歸去來,頭已白:典錢收用買酒吃。(《勸酒》)

    他晚年的詩更多這種很豁達的白話詩:

    前日君案飯,昨日王家宴,今日過我廬,三日三會面。當歌聊自放,對酒交相勸。為我盡一杯,與君發三願:一願世清平,二願身強健,三願臨老頭,數與君相見!(《贈夢得》)

    達哉達哉白樂天!……二年忘卻問家事,門庭多草廚少煙;庖童朝告鹽米盡,侍婢暮訴衣裝穿;妻孥不悅甥侄問,而我醉臥方陶然!起來與爾畫生計,薄產處置有後先: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都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仿佛獲緡二三千。半與爾充衣食費,半與吾供酒肉錢。(《達哉樂天行》)

    元稹、劉禹錫同白居易是極好的朋友,當時稱為元、白,後來元稹死了,又稱劉、白。他們都可說是當時的白話詩人。元稹的詩才更不如白居易了,但他也有好詩,例如他的悼亡詩: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遣悲懷》)

    如他紀念朋友的詩:

    憶君無計寫君詩,寫盡千行說向誰?題在閬州東寺壁,幾時知是見君時?(《開元寺題樂天詩》)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得樂天書》)

    君應怪我留連久,我欲與君辭別難。白頭徒侶漸稀少,明日恐君無此歡。

    自識君來三度別,這回白盡老髭須。戀君不去君應會,知得後回相見無?(《別樂天》二首)

    他的樂府,如《連昌宮詞》,如《憶遠曲》,《織婦詞》,《田家詞》,《古築城》曲,都可舉來作例;但我們的篇幅有限,只好不引了。

    劉禹錫的白話詩可選的更多了。他在連州作刺史時曾作《俚歌》,描寫本地的風物: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此兩句似不很真實)齊唱田中歌,嚶伫如竹枝。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自言上計吏,年幼離帝鄉。田夫語計吏,君家儂定諳;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天處!省門高軻歲,儂入無度數。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宮人去。“

    此詩寫鄉下人說朝廷事務,大有《儒林外史》的風味。劉禹錫愛作這種描寫地方風俗的樂府,如《淮陰行》云:

    船頭大銅镮,摩挲光陣陣;早晚便風來,沙頭一眼認。

    何物令儂羨?羨郎船尾燕,銜泥趁檣竿,宿食長相見。

    他做朗州司馬時,作《竹枝詞》十幾篇,歷史上說“武陵溪洞間悉歌之。”我們選幾首作例: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穀紋生。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城西門前灩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楊柳青青江水準,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他這種詩,寫的雖是一種民間生活,卻也有一種牢騷感慨寄在裡面。他被貶逐出去,十年後方才召回,對於時局很有感慨,曾有作一首看花的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當時當局的人說他這詩是譏刺時政,又把他貶逐出去;過了十四年,政局變了,他又被召回,因作一首《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獨來。

    此外劉禹錫的白話詩還很多,如《金陵》五首等,我不能多引了。

    這三個人————白居易、元稹、劉禹錫————可以代表中唐的詩了。他們的詩,因為是白話詩,所以風行一世。白居易《與元稹書》說:

    ……再來長安,又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又昨過漢南日,適遇主人集眾樂娛他賓。諸妓見僕來,指而相顧曰“此是《秦中吟》、《長恨歌》主耳!”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僕詩者。

    又元稹《白氏長慶集序》說:

    ……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炫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原注“楊、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之於市肆之中也”)。其甚者,有至於盜竊名姓,苟求是售,雜亂間廁,無可奈何。予於平水市中(原注,“鏡湖旁草市名”)見村校諸童競習詩,召而問之,皆對曰,“先生教我樂天微之詩”,固亦不知予之為微之也。……自篇章以來,未有如是流傳之廣者。

    這雖是他們自己說的話,但很可相信,因為這種自誇,若不根據於事實,是很容易破案的。況且他們的詩的通行,還有旁證,如杜牧作《李戡墓誌》,述李戡的話道:

    ……自元和以來,有元、白者,纖豔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引見謝著《中國大文學史》卷七,頁四十)

    這是反對黨說的話,更可相信了。這些話還不夠證明我們上文說的“中唐是白話文學風行的時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