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中文网 > 道学外传 > 道学外传 注释

道学外传 注释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一秒记住【永恒中文网 www.yh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①闾阎————古代平民居住区,指民间。②如鼎象物————象鼎那样反映事物的形象。《左传》宣公三年有“铸鼎象物”的话。③如犀照渊————好比用犀角来照河底,意谓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典出《晋书·温峤传》,大意是说温峤在武昌牛渚矶用犀角照见了水下境界。④董————正。董以八股,就是以八股文为正。⑤《集注》————即朱熹撰《四书集注》。⑥宋儒之名,美以道学————宋儒的学问,被人以“道学”作为它的美称。⑦其————想来,大概是。⑧《道学列传》————《宋史》(元代脱脱等编纂)中有《道学列传》,列程顥、程颐、朱熹等人。⑨隶————从属。隶军,从军。服————履行。贾(gu)————商人,商业。服贾: 经商。⑩入仕————做官。(11)膺————服,受。烦剧————繁重的事务。(12)度————推测,估计。(13)质虽驽下————资质虽然低下。驽: 劣马。(14)意者————料想,想来。(15)《四书味根录》————清代金澂著,是一部以宋儒观点来解释“四书”的书。(16)《诗韵合璧》————清代汤文璐编著的一本韵书。(17)《四书典林》————清代江永编著的一本将“四书”中的典故、词语加以分类编排的工具书。(18)《五经汇解》————“五经”注解的汇编。(19)《纲鉴易知录》————清代吴乘权以儒家观点编著的一部编年体简要史书。(20)《时务大成》————清末一部讲“时务”的应用书。(21)微问————稍问、试探。(22)功令————古代考核录用人材的规章法令。(23)脱————假如,或许。(24)曷为————为何。曷:同“何”。(25)未有时文若者————未有若时文者。时文:指八股文。(26)卤莽————粗率。灭裂————凌乱,零散。语出《庄子·则阳》。(27)崇理法————崇尚义理章法。(28)圣门————圣人之门。(29)色然————脸色改变,不高兴的样子。(30)盍谋————何不设法。盍:何不。(31)而————如果,假定。(32)乱————岔开话题。(33)愚而自用,贱而自专————既愚蠢而又刚愎自用,既卑贱而又自以为是。语出《中庸》。(34)伯里玺天德————英文“总统”的音译。(35)胡以此哓哓(xiao)为————何必为此而害怕、叫嚷呢?(36)术密————方法周密。(37)僵石————顽石。(38)膺————接受。(39)名山之席————指学馆、书院的教席。(40)兆————百万。五百兆即五亿。(41)胄————后裔。(42)位置————摆布,安排。此处作动词。(43)一————皆,全。(44)事权————处事之职权。

    赏析 这是一篇为道学先生————村学究画像的杂文,也是一篇讨伐科举八股制度,反对宋明理学————旧学的战斗檄文。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现实,激起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无比愤慨。这些知识分子力主革故鼎新,变法图强。但要使改良、变法能够实现,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倒道学思想。本文就是反对道学的夺人的先声。它和二十年后伟大的“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

    在古代杂文中,这篇《道学外传》,从标题、选材到构思、笔调,都十分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狭义杂文,即较典型的杂文。给“道学”先生写一篇“外传”,标题就杂文味十足。文章的内容是刻划道学先生的形象,但开头第一段却是谈史学————怎样写历史的问题。从不相干的地方下笔,使你意想不到要谈的是另外的事,但又能于不觉中自然地转入主要话题,先顾左右而言他,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入题法,是典型的杂文入题法。再试看文章对村学究形象的描叙,是漫画式的勾勒,特点既突出,形象又逼真,神气活现,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感和辛辣的讽刺,这不正是杂文的典型特征吗?

    文章除开头两段入题,最末一段议论抒情而外,其余中间四段,就是从人物的状貌、陈设、语言、思想等不同的方面来刻划村学究这个人物形象。写形貌神情时,紧抓特点而突出之。长杆烟筒,大圆眼镜; 半寸长发,污垢之颈; 宽脸塌鼻,驼背慢行; 不时冷笑,故作高深; 自幼读书,一事无成; 房中摆设,则只有四书五经。这种独具特征性的描写,是多么的生动逼真而典型。但这不是写某一个特定的真人,而是作为一类人的代表性形象,是杂文所特有的“取类型”的刻划形象法。此文真可谓画出了村学究的千古真容。写这个人物的思想言论,主要是通过对话。这些对话也不是实有的某次对话的实录,而是虚拟的,也是意在取其类型。选这类人物的最典型的腔调,深刻地表现了他们的陈腐落后和自私昏庸。他们认为主张革新的人说的要改变科举八股制度的话是“亡国之言”,他们甚至说出“若支那真瓜分,吾辈衣食自若也”这样的话来。可见封建科举制度下熏陶出来的道学先生,昏庸自私到了何等地步。思想之闭塞落后,与向前发展的社会现实拉下了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他们对任何变革,任何新事物,都自发地抗拒和反感。这正如文中所说: “夫支那积二千年之政教风俗,以陶铸此辈人材,为术密矣,为时久矣,若辈之多,自然之理。”

    文章对村学究形象的描画,层次井然,步骤分明而又联结紧密。这四段中除第一段写人物外貌和摆设外,其他三段都是写人物的语言。这三段各有中心,层层递进: 第一段说科举八股不能改; 第二段说钱财要遗留给子孙; 第三段说报纸是乱民。其中前两段是单句对答,后一段则是学究一人大发宏论,集中表现其思想与时代之格格不入。在这几段之间,文章用 “知其怒”、“知其不可告”; “则色然而不应”、“则又色然而不应”等词语,把文意的层次感明白而自然地体现了出来。两次“色然而不应”,简练生动地刻划出村学究既无理又不服气的可笑神态。

    文章末段表现了作者对这类道学先生的轻蔑,说他们“以钱财为上帝,以子孙为灵魂,生为能语之马牛,死作后人之僵石”。表明了写作动机: “不惮刻酷之讥,轻薄之责,形容一二,以例其余。”发抒了憎恶痛恨之情,攻击讨伐之慨: 说这类人心地不明,必然致祸;叫人们切勿给这类人以权力,切勿让子弟听他们的话。这样把全文的思想感情推上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