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推荐阅读:薇蕨集母亲旷野的呼喊犹及编开市大吉轮盘犯罪本能福尔摩斯大失败中国侦探罗师福天真的幽默家

一秒记住【永恒中文网 www.yh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

    最近越风社要出关于西湖的增刊,由黄居士来函,要我作一篇《西湖与佛教之因缘》,我觉得这个题目的范围太广泛了,而且又无参考书在手,于短期间内是不能作成的。

    所以现在就将我从前在西湖居住时,把那些值得追味的几件零碎的事情来说一说,也算是纪念我出家的经过。

    杭州之缘

    我第一次到杭州,是光绪二十八年七月(本篇所记的年月,皆依旧历)。

    在杭州住了约莫一个月光景,但是并没有到寺院里去过。只记得有一次到涌金门外去吃过一回茶而已,而同时也就把西湖的风景,稍微看了一下子。

    第二次到杭州时,那是民国元年的七月里。这回到杭州倒住得很久,一直住了近十年,可以说是很久的了。

    我的住处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很近,只两里路光景。

    在钱塘门外,靠西湖边,有一所小茶馆,名景春园,我常常一个人出门,独自到景春园的楼上去吃茶。当民国初年的时候,西湖那边的情形,完全与现在两样。那时候还有城墙及很多柳树,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两季的香会之外,西湖边的人总是很少,而钱塘门外,更是冷静了。

    在景春园的楼下,有许多的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劳动者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看西湖的风景。

    在茶馆的附近,就是那有名的大寺院————昭庆寺了。

    我吃茶之后,也常常顺便地到那里去看一看。

    当民国二年夏天的时候,我曾在西湖的广化寺里面住了好几天,但是住的地方,却不是在出家人的范围之内,那是在该寺的旁边,有一所叫做“痘神祠”的楼上。

    痘神祠是广化寺专门为着要给那些在家的客人住的。当时我住在里面的时候,有时也曾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去看看,心里却感觉得很有意思呢!

    记得那时我亦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吃茶。

    曾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那时,我和夏丏尊居士两人,却出门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当时夏丏尊曾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那时候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

    李叔同绘画作品

    虎跑寺断食

    到了民国五年的夏天,我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中,有说及关于断食方法的,谓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要行断食时,须于寒冷的季候方宜,所以我便预定十一月来作断食的时间。

    至于断食的地点呢?总须先想一想,考虑一下,似觉总要有个很幽静的地方才好。当时我就和西泠印社的叶品三君来商量,结果他说在西湖附近的地方,有一所虎跑寺,可作为断食的地点。

    那么我就问他:“既要到虎跑寺去,总要有人来介绍才对,究竟要请谁呢?”他说:“有一位丁辅之,是虎跑寺的大护法,可以请他去说一说。”于是他便写信请丁辅之代为介绍了。

    因为从前那个时候的虎跑,不是像现在这样热闹的,而是游客很少,且十分冷静的地方啊。若用来作为我断食的地点,可以说是最相宜的了。

    到了十一月的时候,我还不曾亲自到过,于是我便托人到虎跑寺那边去走一趟,看看在哪一间房里住好。看的人回来后说,在方丈楼下的地方,倒很幽静的。因为那边的房子很多,且平常的时候都是关起来,客人是不能走进去的。而在方丈楼上则只有一位出家人住着而已,此外并没有什么人居住。

    虎跑寺一角

    等到十一月底,我到了虎跑寺,就住在方丈楼下的那间屋子里了。我住进去以后,常常看到一位出家人在我的窗前经过,即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却十分欢喜呢!因此就时常和他来谈话,同时他也拿佛经来给我看。

    我以前虽然从五岁时,即时常和出家人见面,时常看见出家人到我的家里念经及拜忏,而于十二三岁时,也曾学了放焰口,可是并没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时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这回到虎跑去住,看到他们那种生活,却很欢喜而且羡慕起来了!

    我虽然在那边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里头却十分地愉快,而且对于他们所吃的菜蔬,更是欢喜吃。及回到了学校,以后我就请佣人依照他们那种样的菜煮来吃。

    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出家受戒

    及到了民国六年的下半年,我就发心吃素了。

    在冬天的时候,我即请了许多的经,如《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等很多的佛经,而于自己的房里,也供起佛像来,如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的像,于是亦天天烧香了。

    到了这一年放年假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去,而到虎跑寺里面去过年。我仍旧住在方丈楼下,那个时候,则更感觉得有兴味了。于是就发心出家,同时就想拜那位住在方丈楼上的出家人作师父。

    他的名字是弘详师,可是他不肯让我去拜他,而介绍我拜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在松木场护国寺里面居住的,于是他就请他的师父回到虎跑寺来。而我也就于民国七年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了。

    我打算于此年的暑假来入山,而预先在寺里面住了一年后,然后再实行出家的。当这个时候,我就做了一件海青,及学习两堂功课。

    在二月初五日那天,是我的母亲的忌日,于是我就先于两天以前到虎跑去,在那边诵了三天的《地藏经》,为我的母亲回向。

    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我就提前先考试,而于考试之后,即到虎跑寺入山了。到了寺中一日以后,即穿出家人的衣裳,而预备转年再剃度的。

    及至七月初的时候,夏丏尊居士来,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还未出家,他就对我说:“既住在寺里面,并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而不即出家,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以还是赶紧剃度好。”

    我本来是想转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劝,于是就赶紧出家了。便于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传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所以就在那天落发。

    落发以后,仍须受戒的。于是由林同庄君的介绍,而到灵隐寺去受戒了。

    灵隐寺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寺院,我一向是对它很欢喜的,我出家以后曾到各处的大寺院看过,但是总没有像灵隐寺那么的好!

    灵隐寺“咫尺西天”照壁

    八月底,我就到灵隐寺去,寺中的方丈和尚却很客气,叫我住在客堂后面芸香阁的楼上。当时是由慧明法师作大师父的,有一天我在客堂里遇到这位法师了。他看到我时,就说起:“既系来受戒的,为什么不进戒堂呢?虽然你在家的时候是读书人,但是读书人就能这样地随便吗?就是在家时是一个皇帝,我也是一样看待的。”那时方丈和尚仍是要我住在客堂楼上,而于戒堂里面有了紧要的佛事时,方命我去参加一两回的。

    那时候我虽然不能和慧明法师时常见面,但是看到他那种的忠厚、笃实,却是令我佩服不已的。

    受戒以后,我就住在虎跑寺内。到了十二月,即搬到玉泉寺去住,此后即常常到别处去,没有久住在西湖了。

    慧明法师

    曾记得在民国十二年夏天的时候,我曾到杭州去过一回。那时正是慧明法师在灵隐寺讲《楞严经》的时候。

    开讲的那一天,我去听他说法。因为好几年没有看到他,觉得他已苍老了不少,头发且已斑白,牙齿也大半脱落。我当时大为感动,于拜他的时候,不由泪落不止!

    听说以后没有经过几年工夫,慧明法师就圆寂了。

    关于慧明法师一生的事迹,出家人中晓得的很多,现在我且举几样事情,来说一说。

    慧明法师是福建的汀州人。他穿的衣服却不考究,看起来很不像法师的样子,但他待人是很平等的。无论你是大好佬或是苦恼子,他都是一样地看待。

    所以凡是出家在家的上中下各色各样的人物,对于慧明法师是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他老人家一生所做的事情固然很多,但是最奇特的,就是能教化“马溜子”(马溜子是出家流氓的称呼)了。

    寺院里是不准这班“马溜子”居住的。他们总是住在凉亭里的时候为多,听到各处的寺院有人打斋的时候,他们就会集了赶斋(吃白饭)去。

    在杭州这一带地方,马溜子是特别来得多。一般人总不把他们当人看待,而他们亦自暴自弃,无所不为的。

    但是慧明法师却能够教化马溜子呢!

    那些马溜子常到灵隐寺去看慧明法师,而他老人家却待他们很客气,并且布施他们种种好饮食、好衣服等。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慧明法师有时也对他们说几句佛法以资感化。

    慧明法师的腿是有毛病的。出来入去的时候,总是坐轿子居多。

    有一次他从外面坐轿回灵隐时,下了轿后,旁人看到慧明法师是没有穿裤子的,他们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他道:“法师为什么不穿裤子呢?”他说他在外面碰到了马溜子,因为向他要裤子,所以他连忙把裤子脱给他了。

    关于慧明法师教化马溜子的事,外边的传说很多很多,我不过略举了这几样而已。不单那些“马溜子”对于慧明法师有很深的钦佩和信仰,即其他一般出家人,亦无不佩服的。

    因为多年没有到杭州去了。西湖边上的马路、洋房也渐渐修筑得很多,而汽车也一天比一天增加,回想到我以前在西湖边上居住时,那种闲静幽雅的生活,真是如同隔世,现在只能托之于梦想了。

    不做应酬和尚

    一

    佛教养正院已办有四年了。诸位同学初来的时候,身体很小,经过四年之久,身体皆大起来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啊!光阴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目前。啊!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三十岁以后,很注意于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昏愦糊涂,一天比一天厉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弘一法师老年时

    就以上所说看起来,我从出家后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真可令人惊叹;其中到闽南以后十年的工夫,尤其是堕落的堕落。去年春间曾经在养正院讲过一次,所讲的题目,就是“南闽十年之梦影”,那一次所讲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泪痕。诸位应当还记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都是继续前稿;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的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李叔同书法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的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虽然是如此,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只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我自己,绝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地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啊!再过一个多月,我的年纪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这个也是份所当然。只有对于养正院诸位同学,相处四年之久,有点不能忘情;我很盼望养正院从此以后,能够复兴起来,为全国模范的僧学院。可是我的年纪老了,又没有道德学问,我以后对于养正院,也只可说“爱莫能助”了。

    啊!与诸位同学谈得时间也太久了,且用古人的诗来作临别赠言。诗云:

    未济终焉心飘渺 万事都从缺陷好

    吟到夕阳山外山 古今谁免余情绕

    (本文原标题为《最后之忏悔》,为弘一法师1938年11月14日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席上讲)

    二

    朽人初出家时,常读灵峰诸书,于“不可轻举妄动,贻羞法门”“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语,服膺不忘。岂料此次到南闽后,遂尔失足,妄踞师位,自命知律,轻评时弊,专说人非。大言大惭,罔知自省。去冬大病,实为良药。但病后精力乍盛,又复妄想冒充善知识。卒以障缘重重,遂即中止。至古浪后,境缘愈困,烦恼愈增。因以种种方便,努力对治。幸承三宝慈力加被,终获安稳。但经此风霜磨炼,遂得天良发现,生大惭愧。追念往非,噬脐无及。决定先将“老法师”、“法师”、“大师”、“律师”等诸尊号一概取消。以后誓不敢作冒牌交易。且退而修德,闭门思过。并拟将《南山三大部》重标点一次,誓以努力随分研习。倘天假之年,成就此愿。数载之后,或以一得之愚,卑陬下座,与仁等共相商榷也。

    (此信为弘一法师1936年写给仁开法师)

    闻诽不辩

    杭州弘一法师纪念馆馆藏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着新衣,口言恭贺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着新衣等以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但“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今且就余五十年来修省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

    余于讲说之前,有须预陈者,即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出于儒书,而实合于佛法。因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一)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二)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三)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

    (一)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二)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三)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唯宽唯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四)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五)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六)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工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八)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九)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十)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预贺者也。

    常人于新年时,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贺其将得名利。余此次于新年时,与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贺诸君将能真实改过,不久将为贤为圣;不久决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众生耳。

    (本文原名《改过试验谈》,为弘一法师1933年在厦门妙释寺所讲)

    一事无成人渐老

    一

    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来养正院和诸位法师讲谈讲谈,原定的题目是“余之忏悔”,说来话长,非十几小时不能讲完。近来因为讲律,须得把讲稿写好,总抽不出一个时间来,心里又怕负了自己的初愿,只好抽出很短的时间,来和诸位谈谈,谈我在南闽十年中的几件事情!

    我第一回到南闽,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从上海来的。起初还是在温州;我在温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由温州到上海,是为着编辑《护生画集》的事,和朋友商量一切;到十一月底,才把《护生画集》编好。

    那时我听人说:尤惜阴居士也在上海。他是我旧时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说要到暹罗国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动身的。我听了觉得很喜欢,于是也想和他一道去。

    我就在十几小时中,急急地预备着。第二天早晨,天还没大亮,就赶到轮船码头,和尤居士一起动身到暹罗国去了。从上海到暹罗,是要经过厦门的,料不到这就成了我来厦门的因缘。十二月初,到了厦门,承陈敬贤居士的招待,也在他们的楼上吃过午饭,后来陈居士就介绍我到南普陀寺来。那时的南普陀,和现在不同,马路还没有建筑,我是坐着轿子到寺里来的。

    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楼上住了几天。时常来谈天的,有性愿老法师、芝峰法师等。芝峰法师和我同在温州,虽不曾见过面,却是很相契的。现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见了,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我本来是要到暹罗去的,因着诸位法师的挽留,就留滞在厦门,不想到暹罗国去了。

    在厦门住了几天,又到小云峰那边去过年。一直到正月半以后才回到厦门,住在闽南佛学院的小楼上,约莫住了三个月工夫。看到院里面的学僧虽然只有二十几位,他们的态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礼貌,和教职员的感情也很不差,我当时很赞美他们。

    这时芝峰法师就谈起佛学院里的课程来。他说:“门类分得很多,时间的分配却很少,这样下去,怕没有什么成绩吧?”因此,我表示了一点意见,大约是说:“把英文和算术等删掉,佛学却不可减少,而且还得增加,就把腾出来的时间教佛学吧!”他们都很赞成。听说从此以后,学生们的成绩,确比以前好得多了!

    《护生画集》

    我在佛学院的小楼上,一直住到四月间,怕将来的天气更会热起来,于是又回到温州去。

    第二回到南闽,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起初在南普陀寺住了几天,以后因为寺里要做水陆,又搬到太平岩去住。等到水陆圆满,又回到寺里,在前面的老功德楼住着。

    当时闽南佛学院的学生,忽然增加了两倍多,约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难。虽然竭力地整顿,终不能恢复以前的样子。不久,我又到小雪峰去过年,正月半才到承天寺来。

    那时性愿老法师也在承天寺,在起草章程,说是想办什么研究社。

    不久,研究社成立了,景象很好,真所谓“人才济济”,很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盛况。现在妙释寺的善契师、南山寺的传证师,以及已故南普陀寺的广究师……都是那时候的学僧哩!

    研究社初办的几个月间,常住的经忏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课,所以成绩卓著,为别处所少有。当时我也在那边教了两回写字的方法,遇有闲空,又拿寺里那些古版的藏经来整理整理,后来还编成目录,至今留在那边。这样在寺里约莫住了三个月,到四月,怕天气要热起来,又回到温州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广洽法师写信来,说很盼望我到厦门去。当时我就从温州动身到上海,预备再到厦门。但许多朋友都说时局不大安定,远行颇不相宜,于是我只好仍回温州。直到转年(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到了厦门,计算起来,已是第三回了!

    到厦门之后,由性愿老法师介绍,到山边岩去住;但其间妙释寺也去住了几天。那时我虽然没有到南普陀来住;但佛学院的学僧和教职员,却是常常来妙释寺谈天的。

    李叔同书法

    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一日,我开始在妙释寺讲律。

    这年五月,又移到开元寺去。

    当时许多学律的僧众,都能勇猛精进,一天到晚地用功,从没有空过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啧啧地称赞着。

    有一天,已是黄昏时候了,我在学僧们宿舍前面的大树下立着,各房灯火发出很亮的光;诵经之声,又复朗朗入耳,一时心中觉得有无限的欢慰!可是这种良好的景象,不能长久地继续下去,恍如昙花一现,不久就消失了。但是当时的景象,却很深地印在我的脑中,现在回想起来,还如在大树底下目睹一般。这是永远不会消灭,永远不会忘记的啊!

    十一月,我搬到草庵来过年。

    一九三四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

    当时旧友大半散了;佛学院中的教职员和学僧,也没有一位认识的。

    我这一回到南普陀寺来,是准了常惺法师的约,来整顿僧教育的。后来我观察情形,觉得因缘还没有成熟,要想整顿,一时也无从着手,所以就作罢了。此后并没有到闽南佛学院去。

    讲到这里,我顺便将我个人对于僧教育的意见,说明一下:

    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

    但是有一点,我以为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学僧,却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这不仅初级的学僧应该这样,就是升到佛教大学也要这样!

    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的灵感道理,虽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彻底相信的却不多。这所谓信,不是口头说说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实实去信的呀!

    咳!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实实地去信,却不容易啊!

    我以为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

    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

    要晓得我们出家人(就是所谓“僧宝”),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经难为情了!何况不如?又何况十分的不如呢?……咳!这样他们看出家人就要十分地轻慢,十分地鄙视,种种讥笑的话,也接连地来了。

    记得我将要出家的时候,有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写信来劝告我,你知道他劝告的是什么?他说:“听到你要不做人,要做僧去……”咳!我们听到了这话,该是怎样的痛心啊!他以为做僧的,都不是人,简直把僧不当人看了!你想,这句话多么厉害呀!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为什么被人轻慢到这地步?我们都得自己反省一下!我想:这原因都由于我们出家人做人太随便的缘故;种种太随便了,就闹出这样的话柄来了。

    至于为什么会随便呢?那就是由于不能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的缘故。倘若我们能够真正生信,十分决定地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脑袋斫掉,也不肯随便的了!

    以上所说,并不是单单养正院的学僧应该牢记,就是佛教大学的学僧也应该牢记,相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不爽的道理!

    就我个人而论,已经是将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旧喜欢看这类的书————记载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书。

    我近来省察自己,觉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这一类的书: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又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这一段话,虽然是我勉励我自己的,但我很希望诸位也能照样去实行!

    关于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书,印光老法师在苏州所办的弘化社那边印得很多,定价也很低廉;诸位若要看的话,可托广洽法师写信去购请,或者他们会赠送也未可知。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僧教育的一点意见。下面我再来说几样事情:

    我于一九三五年到惠安净峰寺去住。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场大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来养病。

    这一回的大病,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大纪念!

    南普陀寺

    我于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来。在病床上有一只钟,比其他的钟总要慢两刻,别人看到了,总是说:“这个钟不准。”我说:“这是草庵钟!”别人听了“草庵钟”三字还是不懂:难道天下的钟也有许多不同的么?现在就让我详详细细地来说个明白:

    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个多月。摆在病床上的钟,是以草庵的钟为标准的。而草庵的钟,总比一般的钟要慢半点。

    我以后虽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钟还是那个样子,比平常的钟慢两刻,所以“草庵钟”就成了一个名词了。这件事由别人看来,也许以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看到这个钟,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发大惭愧,惭愧我德薄业重。

    我要自己时时发大惭愧,我总是故意地把钟改慢两刻,照草庵那钟的样子;不止当时如此,到现在还是如此,而且愿尽形寿,常常如此。

    以后在南普陀住了几个月,于五月间,才到鼓浪屿日光岩去。十二月仍回南普陀。

    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

    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

    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因此我十年来在闽南所做的事,虽然不完满,而我也不怎样地去求它完满了!诸位要晓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

    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他贡高我慢的念头,生出种种的过失来!所以还是不去希望完满的好!

    不论什么事,总希望他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我近来,每每想到“二一老人”这个名字,觉得很有意味!

    这“二一老人”的名字,也可以算是我在闽南居住了十年的一个最好的纪念!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7年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所讲)

    李叔同书法

    二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

    事业文章俱草草,神仙富贵两茫茫。

    凡事须求恰好处,此心常懔自欺时。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1年写给刘质平的信)

    以出世的精神做世间事业

    扫码分享电子版

    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

    (一)维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无益于人类生活的,闻以上所说药师法门亦能维持世法,当不至对于佛法再生种种误解了。

    药师如来佛坐像

    (二)辅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的,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

    (三)决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净土宗最为兴盛。现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甚多。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净土宗的,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但是切实能够如此的,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二。因为我们是处于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时,对于身体衣食住处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灾人祸,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顾虑。倘使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又或常常遇着天灾人祸的危难,皆足为用功办道的障碍。若欲免除此等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以为之资助,即可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也。

    (四)速得成佛

    《药师经》决非专说世间法的。因药师法门,唯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所以经中屡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得圆满”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药师法门者,对于以上几句经文,尤宜特别注意,尽力奉行。

    李叔同书法

    假使不如此,仅仅注意在资养现实人生的事,则唯获人天福报,与夫出世间之佛法了无关系。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圆满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们修持药师法门的,应该把以上几句经文特别注意,依此发起“悲智”的弘愿。假使如此,则能以出世的精神来做世间的事业,也能得上品圆满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将来速得成佛可无容疑了。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上所述者,不过是我常对人讲的几样意思。将来暇时,尚拟依据全部经义,编辑较完备的药师法门著作,以备诸君参考。

    最后,再就持念药师佛名的方法,略说一下。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9年5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受戒

    一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则杀生、邪淫、大妄语、饮酒之四戒,或可不犯。

    唯有在社会上办事之人,欲不破盗戒,为最不容易事。例如与人合买地皮房屋,与人合做生意,报税纳捐时,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之事。因数人合伙,欲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反对者有之。又不知而犯与明知违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夹寄钞票,与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印刷物寄,均犯盗税之罪。

    凡非与而取,及法律所不许而取巧不纳,皆有盗取之心迹及盗取之行为,皆结盗罪。

    非但银钱出入上,当严净其心;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纸尺线,必须先向物主明白请求,得彼允许,而后可以使用;不待许可而取用,不曾问明而擅动,皆有不与而取之心迹,皆犯盗取盗用之行为,皆结盗罪。

    (本文为弘一法师1926年8月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的开示记录)

    二

    我出家以来,在江浙一带并不敢随便讲经或讲律,更不敢赴什么传戒的道场,其缘故是因个人感觉着学力不足。三年来在闽南虽曾讲过些东西,自心总觉非常惭愧的。这次本寺诸位长者再三地唤我来参加戒期胜会,情不可却,故今天来与诸位谈谈,但因时间匆促,未能预备,参考书又缺少,兼以个人精神衰弱,拟在此共讲三天。今天先专为求授比丘戒者讲些律宗历史,他人旁听,虽不能解,亦是种植善根之事。

    为比丘者应先了知戒律传入此土之因缘,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东汉至曹魏之初,僧人无归戒之举,唯剃发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时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为戒律之始。当是时可算是真实传授比丘戒的开始,渐渐达至繁盛时期。

    大部之广律,最初传来的是《十诵律》,翻译斯部律者,系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庐山净宗初祖远公法师亦竭力劝请赞扬。六朝时此律最盛于南方。其次翻译的是《四分律》,时期和《十诵律》相去不远,但迟至隋朝乃有人弘扬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僧祗律》,东晋时翻译的,六朝时北方稍有弘扬者。刘宋时继《僧祗律》后,有《五分律》,翻译斯律之人,即是译六十卷《华严经》者,文精而简,道宣律师甚赞,可惜罕有人弘扬。至其后有《有部律》,乃唐武则天时义净法师的译著,即是西藏一带最通行的律。当初义净法师在印度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非至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实空前绝后的中国大律师。义净回国,翻译终毕,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圆寂,以后无有人弘扬,可惜!可惜!此外诸部律论甚多,不遑枚举。

    关于《有部律》,我个人起初见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后因朋友劝告即改研《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变化,能适合吾国僧众之根器故。现在我即专就《四分律》之历史大略说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时期,以前所弘扬的是《十诵律》,《四分律》少人弘扬;至唐初《四分律》学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砺律师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师为主;三《东塔律》,依怀素律师为主。法砺律师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学于他。怀素律师在道宣之后,亦曾亲近法砺、道宣二律师。斯律虽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于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师著作浩如烟海,其中《行事钞》最负盛名,是时任何宗派之学者皆须研《行事钞》;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唯灵芝元照律师最胜,元照律师尚有许多其他经律的注释。元照后,律学渐渐趋于消沉,罕有人发心弘扬。

    南宋后禅宗益盛,律学更无人过问,所有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述数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唯存《南山随机羯磨》一卷,如是观之,大足令人兴叹不已!明末清初有益、见月诸大师等欲重兴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书不得见。当时益大师著述有《毗尼事义集要》,初讲时人数已不多,以后更少;结果成绩颓然。见月律师弘律颇有成绩,撰述甚多,有解《随机羯磨》者,毗尼作持,与南山颇有不同之处,因不得见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负盛名的《传戒正范》一部,从明末至今,传戒之书独此一部,传戒尚存之一线曙光,唯赖此书;虽与南山之作未能尽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轻视;但近代受戒仪轨,又依此稍有增减,亦不是见月律师《传戒正范》之本来面目了。

    弘一大师遗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

    南宋至清七百余年,关于唐宋诸家律学撰述,可谓无存;清光绪末年乃自日本请还唐宋诸家律书之一部分,近十余年间,在天津已刊者数百卷。此外《续藏经》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犹有数百卷。

    今后倘有人发心专力研习弘扬,可以恢复唐代之古风,凡益、见月等所欲求见者今悉俱在;我们生此时候,实比益、见月诸大师幸福多多。

    但学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虽然学律近二十年,仅可谓为学律之预备,窥见了少许之门径;再预备数年,乃可着手研究,以后至少须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绩。奈我现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间,很盼望你们有人能发心专学戒律,继我所未竟之志,则至善矣。

    我们应知道:现在所流通之《传戒正范》,非是完美之书,何况更随便增减,所以必须今后恢复古法乃可;此皆你们的责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励进行!

    今天续讲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就普通说,菩萨戒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尽然,应依受者发心如何而定。我近来研究《南山律》,内中有云:“无论受何戒法,皆要先发大乘心。”由此看来,哪有一种戒法专名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论,如:三皈、五戒、沙弥沙弥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于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则须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则是作羯磨与学戒法,不是另外得戒,与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说,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弥比丘等,实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诸位听着这话,或当怀疑,今我以例证之,如:明灵峰益大师,他初亦受比丘戒,后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单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发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弥戒,未受沙弥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之别;例如:明益大师之大弟子成时、性旦二师,皆自称为出家优婆塞。成时大师为编辑《净土十要》及《灵峰宗论》者,性旦大师为记录弥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为亦通在家出家?《药师经》中说:“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这样看起来,八戒亦通于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别说之。

    三皈:不属于戒,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须要了解三皈道理,并非糊里糊涂地盲从瞎说,如这样子皆不得三皈。

    所谓三宝有四种之别,一理体三宝,二化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尽讲起来很深奥复杂,现在且专就住持三宝来说。三宝意义是什么?佛,法,僧。所谓佛即形像,如:释迦佛像、药师佛像、弥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说之经,如:《法华经》《楞严经》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来之法;僧即出家剃发受戒有威仪之人。以上所说佛、法、僧道理,可谓最浅近,诸位谅皆能明了吧。

    皈依

    皈依即回转的意义,因前背舍三宝,而今转向三宝,故谓之皈依。但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说已。下说五戒。

    五戒:就五戒言,亦要请师先为说明。五戒者:杀,盗,淫,妄,酒。当师父说明五戒意义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据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饮酒;诸位可先受这两条最为稳当;至于杀与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小者实为难持;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万不可率尔而受。所以我盼望诸位对于盗戒一条缓缓再说,至要!至要!但以现在传戒情形看起来,在这许多人众集合场中,实际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别受;我想现在受五戒时,不妨合众总受五戒,俟受戒后,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为不可;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数条,可以在引礼师前或俗人前舍去。这样办法,实在十分妥当,在授者减麻烦,诸位亦可免除烦恼。另外还有一句要紧的话,倘有人怀疑于此大众混杂扰乱之时,心中不能专一注想,或恐犹未得戒者,不妨请性愿老法师或其他善知识,再为重授一次,他们当即慈悲允许。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此外我更附带言之:近有为人授五戒者于不饮酒后加不吸烟一句,但这不吸烟可不必加入;应另外劝告,不应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说五戒毕,以下讲八戒。

    八戒:具云八关斋戒。“关”者禁闭非逸,关闭所有一切非善事。“斋”是清的意思,绝诸一切杂想事。八关斋戒本有九条,因其中第七条包含两条,故合计为八条。前五与五戒同,后三条是另加的。后加三者,即:第六,华香璎珞香油涂身,这是印度美丽装饰之风俗,我国只有花香,并无璎珞等;但所谓香如吾国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

    第七,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这就是两条合为一条的。现略为分析:“高”是依佛制度,坐卧之床脚,最高不能超过一尺六寸;“胜”是指金银牙角等之装饰,此皆不可。但在他处不得已的时候,暂坐可开:佛制是专为自制的,须结正罪,如别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制的,罪稍轻。作倡伎乐故往观听,音乐影戏等皆属此条;所谓故往观听之“故”字要注意,于无意中偶然听到或看见的不犯。以上“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共合为一条。受八关斋戒的人,皆不可为。

    第八,非时食。佛制受八关斋戒后,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时而食,即叫做非时食。即平常所说的“过午不食”。但正午后,不单是饭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于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开食粥等。

    斋堂

    受八关斋戒,普通于六斋日受;六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甘三,及月底最后二日;倘能发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过了。受时要在每天晨起时,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时至夜,夜至明早。一一受八关斋戒后,过午不食一条,应从今天正午后至明日黎明时皆不可食。又八戒与菩萨戒比较别的戒有区别;因为八戒与菩萨戒,是顿立之戒。(但上说的菩萨戒,是局就《梵网》《璎珞》等而说的;若依《瑜伽戒本》,则属于渐次之戒。)这是什么缘故呢?未受五戒、沙弥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萨戒或八戒,故曰顿立;若渐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弥戒,次比丘戒,层层上去的。以上所说八关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闽南一带,将来亦应当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减至一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因仅受一日,即有极大功德,何况六日全受呢!

    沙弥戒:沙弥戒诸位已知道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条。其中九条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钱宝一条,合而为十。但手不捉钱宝一条,平常人不明白,听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钱宝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办法,叫做“说净”,经过说净的仪式后,亦可照常自己捉持:最为繁难者,是正戒十条外于比丘戒亦应学习,犯者结罪。我初出家时不晓得,后来学律才知道。这样看起来,持沙弥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弥尼戒:即女众,法戒与沙弥同。

    式叉摩那戒:梵语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外江各丛林,皆谓在家贞女为式叉摩那,这是错误的。闽南这边,那年开元寺传戒时,对于贞女不称式叉摩那,只用贞女之名,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为式叉摩那,我现在略为解释一下:

    哪一种人可以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弥尼戒的人于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法,学习二年,然后再受比丘尼戒;因为佛制二十岁乃可受戒,于十八岁时,再学二年正当二十岁。于二年学习时,僧作羯磨,与学戒法;二年学毕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学三法:一学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学六法,即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三学行法,即大尼诸戒及威仪。

    泉州承天寺

    此仅是受学戒法,非另外得戒,故与他戒不同。以下讲比丘戒。

    比丘戒:因时间很短,现在不能详细说明,唯有几句要紧话先略说之:

    我们生此末法时代,沙弥戒与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举出一种来说,就是没有能授沙弥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弥戒,须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伤心的话要对诸位讲:从南宋迄今六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来,以为中国僧众很多,大有达至几百万之概;据实而论,这几百万中,要找出一个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样能受沙弥比丘戒呢?既没有能授戒的人,如何会得戒呢?我想诸位听到这话,心中一定十分扫兴;或以为既不得戒,我们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这种极无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怀疑是大不对的:我劝诸位应好好地、镇静地在此受沙弥戒比丘戒才是!虽不得戒,亦能种植善根,兼学种种威仪,岂不是好;又若想将来学律,必先挂名受沙弥比丘戒,否则以白衣学律,必受他人讥评:所以你们在这儿发心受沙弥比丘戒是很好的!

    这次本寺诸位长老唤我来讲律学大意,我感着有种种困难之点;这是什么缘故?比方我在这儿,不依据佛所说的道理讲,一味地随顺他人顾惜情面敷衍了事,岂不是我害了你们吗!若依实在的话与你们讲,又恐怕因此引起你们的怀疑;所以我觉着十分困难。因此不得已,对于诸位分作两种说法:(一)老实不客气地,必须要说明受戒真相,恐怕诸位出戒堂后,妄自称为沙弥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种比方,譬如:泉州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识相的老百姓亦自称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听到,定遭不良结果,说不定有枪毙之危险!未得沙弥比丘戒者,妄自称为沙弥或比丘,必定遭恶报,亦就是这个道理。我为着良心的驱使,所以要对诸位说老实话。(二)以现在人情习惯看起来,我总劝诸位受戒,挂个虚名,受后俾可学律;不然,定招他人诽谤之虞;这样的说,诸位定必明了吧。

    更进一层说,诸位中若有人真欲绍隆僧种,必须求得沙弥比丘戒者,亦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即是如益大师礼《占察忏仪》,求得清净轮相,即可得沙弥比丘戒;除此以外,无有办法。故益大师云:“末世欲得净戒,舍此《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因为得清净轮相之后,即可自誓总受菩萨戒而沙弥比丘戒皆包括在内,以后即可称为菩萨比丘。礼《占察忏》得清净轮相,虽是极不容易的事,倘诸位中有真发大心者,亦可奋力进行,这是我最希望你们的。以下说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现在不能详说。依据佛制,比丘尼戒要重复受两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后请大僧正授,但正得戒时,是在大僧正授时;此法南宋以后已不能实行了。最后说菩萨戒:

    菩萨戒:为着时间关系,亦不能详说。现在略举三事:(一)要有菩萨种性,又能发菩提心,然后可受菩萨戒。什么是种性呢?就简单来说,就是多生以来所成就的资格。所以当受戒时,戒师问:“汝是菩萨否?”应答曰:“我是菩萨!”这就是菩萨种性。戒师又问:“既是菩萨,已发菩提心否?”应答曰:“已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如这样子才能受菩萨戒。(二)平常人受菩萨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璎珞本业经》,可以随身分受,或一或多;与前所说的受五戒法相同。(三)犯相重轻,依旧疏新疏有种种差别,应随个人力量而行;现以例说,如:妄语戒,旧疏说大妄语乃犯波罗夷罪,新疏说,小妄语即犯波罗夷罪。至于起杀盗淫妄之心,即犯波罗夷,乃是为地上菩萨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谓菩萨戒虽不易得,但如有真诚之心,亦非难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弥比丘戒必须要请他人授;因为菩萨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们颇有得菩萨戒之希望!

    弘一法师雕像

    今天《律学要略》讲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当处或错误处,还请诸位原谅。最后我尚有几句话: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说,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虽有传戒,实不及此地完备,这是这里办事很有热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诚使我佩服,使我赞美。就以讲律来说,此地戒期中讲沙弥律、比丘戒本、梵网经,他方是难有的。几年前泉州大开元寺于戒期中提倡讲律,大家皆说是破天荒的举动。本寺此次传戒之美备,实与数年前大开元寺相同;并有露天演讲,使外人亦有种植善根之机缘,诚办事周到之处。本年天灾频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惨痛、境遇萧条的状况中,本寺居然以极大规模,很圆满地开戒,这无非是诸位长老及大护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这次到此地,心实无限欢喜,此是实话,并非捧场;此次能碰着这大机缘与诸位相聚,甚慰衷怀,最后还要与诸位恭喜。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5年在泉州承天寺律仪法会讲)

    放生

    一

    今日与诸君相见。先问诸君:欲延寿否?欲愈病否?欲免难否?欲得子否?欲生西否?

    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古今来,关于放生能延寿等之果报事迹甚多。今每门各举一事,为诸君言之。

    (一)延寿

    张从善,幼年,尝持活鱼,刺指痛甚。自念:“我伤一指,痛楚如是。群鱼剔腮剖腹,断尾剖鳞,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遂尽放之溪中,自此不复伤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

    杭州叶洪五,九岁时,得恶梦,惊寤,呕血满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聪颖,家人皆爱之,多与之钱,已积数千缗。至是,其祖母指钱曰:“病至不起,欲此何为?”尽其所有,买物放生,及钱尽,病遂全愈矣。

    (三)免难

    嘉兴孔某,至一亲戚家。留午餐,将杀鸡供馔。孔力止之,继以誓,遂止。是夕宿其家,正捣米,悬石杵于朽梁之上。孔卧其下。更余,已眠。忽有鸡来啄其头,驱去复来,如是者三。孔不胜其扰,遂起觅火逐之。甫离席,而杵坠,正在其首卧处。孔遂悟鸡报恩也。每举以告人,劝勿杀生。

    (四)得子

    杭州杨墅庙,甚有灵感。绍兴人倪玉树,赴庙求子。愿得子日杀猪羊鸡鹅等谢神。夜梦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杀愿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尔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鱼虾螺等,尔盍放之!”倪自是见鱼虾螺等,即买而投之江。后果连产五子。

    (五)生西

    湖南张居士,旧业屠,每早宰猪,听邻寺晓钟声为准。一日忽无声。张问之,僧云:“夜梦十一人乞命,谓不鸣钟可免也。”张念所欲宰之猪,适有十一子。遂乃感悟。弃屠业,皈依佛法。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来事。预告命终之日,端坐而逝。经谓上品往生,须慈心不杀。张居士因戒杀而得往生西方,决无疑矣。

    以上所言,且据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报。若据究竟而言,当来决定成佛。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弘一法师书法

    放生之功德如此。则杀生所应得之恶报,可想而知,无须再举。因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生,经无量劫,备受众苦。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

    既经无量劫,生三恶道,受报渐毕。再生人中,依旧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以后须再经过多劫,渐种善根,能行放生戒杀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忏悔往业,乃能渐离一切苦难也。

    抑余又有为诸君言者。上所述杀牛羊猪鸡鸭鱼虾,乃举其大者而言。下至极微细之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倘故意杀一蚊虫,亦决定获得如上所述之种种苦报。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

    今日与诸君相见,余已述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如此苦乐不同。唯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余尝闻人云:泉州近来放生之法会甚多,但杀生之家犹复不少。或有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买鸡鸭鱼虾等之活物任意杀害也。愿诸君于此事多多注意。自己既不杀生,亦应劝一切人皆不杀生。况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亲爱之人,岂忍见其故造杀业,行将备受大苦,而不加以劝告阻止耶?诸君勉旃,愿悉听受余之忠言也。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3年6月7日在泉州开元寺所讲)

    泉州开元寺

    二

    白马湖在越东驿亭乡,旧名渔浦。放生之事,前年间也。己巳晚秋,徐居士仲荪过谈,欲买鱼介放生白马湖,余为赞喜,并同刘居士质平助之。放生既讫,质平记其梗概,余书写二纸,一赠仲荪,一与质平,以示来贤也。

    时分:十八年九月廿三日五更,自驿亭步行十数里到鱼市,东方未明。

    舍资者:徐仲荪。

    佐助者:刘质平。

    肩荷者:徐金茂。以上三人偕往。

    鱼市:在百官镇。

    品类:虾鱼等。

    值资:八圆七毫八分。

    放生所:白马湖。

    盛鱼具:向百官镇面肆借用,肆主始不许,因告为放生,故彼乃欣然。

    放生同行者:释弘一、夏丏尊、徐仲荪、刘质平、徐金茂及夏家老仆丁锦标,同乘一舟,别一舟载鱼虾等。

    放生时:晨九时一刻。

    随喜者:放生之时,岸上簇立而观者甚众,皆大欢喜,叹未曾有。

    (本文原名《白马湖放生记》)

    三

    近来仁者诸事顺遂,实为仁者专诚礼拜念佛所致。念佛一声,能消无量罪,能获无量福。唯在于用心之诚恳恭敬与否,不专在于形式上之多少也……以后作画,无须忙迫。至画幅之多少,亦不必预计。如是乃有佳作。

    再者,以后惠函,信面之上,乞勿写和尚二字。因俗例,须本寺住持,乃称和尚。朽人今居客位,以称大师或法师为宜。

    再者,愚夫愚妇及旧派之士农工商,所欢喜阅览者,为此派之画。但此派之画,须另请人画之。仁者及朽人,皆于此道外行。今所编之《护生画集》,专为新派有高等小学以上毕业程度之人阅览为主。彼愚夫等,虽阅之,亦仅能得极少份之利益,断不能赞美也。故关于愚夫等之顾虑,可以撇开。若必欲令愚夫等大得利益,只可再另编画集一部,专为此种人阅览,乃合宜也。

    丰子恺创作《护生画集》

    今此画集编辑之宗旨,前已与李居士陈说。

    第一,专为新派智识阶级之人(即高小毕业以上之程度)阅览。至他种人,只能随分获其少益。

    第二,专为不信佛法,不喜阅佛书之人阅览(现在戒杀放生之书出版者甚多,彼有善根者,久已能阅其书,而奉行唯谨。不必需此画集也)。近来戒杀之书虽多,但适于以上二种人之阅览者,则殊为稀有。故此画集,不得不编印行世。能使阅者爱慕其画法崭新,研玩不释手,自然能于戒杀放生之事,种植善根也,鄙意如此,未审当否……

    (此信为弘一法师1929年写给学生丰子恺)

    修菩提心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群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做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做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做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意。如是所做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

    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

    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

    破除世间一切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地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佛经插图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唯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皈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超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本文为弘一法师1938年7月16日在漳州七宝寺所做讲演)

    远离愚痴

    《八大人觉经》原文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释要

    佛(释迦)说八(八种)大人(诸佛菩萨)觉(觉悟、觉知)经(梵语“修多罗”之译意)

    诸佛、诸大菩萨,昔已觉悟此八种事,而依此修行,乃渐证入佛菩萨位也。

    此经全文分为三章:前一行总标,后六行结叹,中间之文即别列。于别列中,再分为八节。

    李叔同书法

    今先讲第一章总标

    为佛弟子(出家或在家已皈依佛者),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以下第二章别列八节。第一节为主要,最宜注意,故须详释之。

    第一节 无常无我觉

    今先释“无常无我”四字。以此四字分括经文如下:

    总论世间一切万法,不出“色”、“心”。

    “心”。经云“五阴”中之“受”、“想”、“行”、“识”四阴,皆属于此。

    前引经文“四大”、“五阴”之名,今预释其义如下:

    五阴“阴”者,盖覆也,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故名曰“阴”。新译为“五蕴”。“蕴”者,积聚也。诸法和合,略为一聚,故称为“蕴”。

    李叔同书法

    经文“无我”之义,今预释如下。

    “我”者,有常一之体,及主宰之用,乃可谓之为“我”。

    以上释此节科文“无常无我”义竟。

    以下正释经文。

    第一觉悟(以下八节,或作“觉悟”,或作“觉知”,乃译文互用也。)

    世间无常等二句

    四大苦空等六句(“四大”可以并入“五阴”,因“四大”即属于“五阴”中之“色阴”故。于经文可作“五阴苦空、无我”等,而连续观之。)

    苦 佛谓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第八五阴炽盛苦,为一切诸苦之本。即吾人现前之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皆是未来得苦之因也。因果牵连,相续不断,永无解脱,故云“苦”也。

    空 诸法皆假合而成,各无实体,故云“空”也。

    无我 见前解。

    生灭 五阴色心,从无始来,以因缘合散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有如流水,亦如灯焰。

    变异 刹那刹那,变迁转异。

    虚伪 虚者不实,伪者非真。

    无主 既非常一之体,岂有主宰之用?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上句约心而言,下句兼身、心而言。经文唯云“形”者,略也。

    心是恶源 既执五阴假合之身心,妄谓是我。宝此我故,即因此而心起贪、嗔、痴三毒之烦恼。

    形为罪薮 既由心起三毒烦恼。即依身、口、意造种种有漏之染业,而受种种苦乐之果报。

    以上所述,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感报。于其感报所受之五阴身心,还执为我,仍起贪、嗔、痴三毒而造业而受报。如是世世生生,轮转不绝,所谓人生之黑幕,不过如此而已。

    以下续讲后二句。此二句,教人修观获益也。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既已觉悟上文所示之理,即依是而修“无我”等观,则身心之妄执渐轻,自可渐离生死矣。

    生死者,随业轮转于六道也。或问:若离生死,岂非弃舍众生,自求安乐乎?答:非也。观经末之文可知。

    李叔同书法

    以上第一节讲毕。

    听众或应于前所云“空”、“无我”等而怀疑问。谓既一切皆空,则不须认真做事。何以今见学佛法者,于保护国土、利益众生等事,犹十分努力,认真苦干耶?今于此略解释之。佛法所以云“空”、“无我”者,意在破除常人所执之小我,将其多生以来自私自利之卑劣丑陋之恶习惯彻底消灭。然后以真实光明之态度,于世间一切之事,皆认真实行。勇猛精进,决无倦怠,虽丧身命,亦不顾惜。

    故佛经之体裁,大半皆先说空理,然后再广列应行之事。此经亦然。第二节至第八节,皆示所应行之事,绝非以空为究竟也。古人云:“上智知空而进德,下愚知空而废业。”即此义也。若执空以为究竟,则佛法所绝不许,斥为“著空魔”,斥为“堕顽空”。由此空见而拨无因果,即造极恶之重业矣。是事关系甚大,故略为解释,以息群疑。

    李叔同书法

    第二节 常修少欲觉(以下七节,每节中皆可分为“示过”、“止行”两段。)

    生死疲劳 轮回六道不绝也。

    无为 即是无我之理。能修少欲,则可以悟无为而身心得自在矣。

    第三节 知足守道觉

    唯慧是业“慧”者,如第一节所示。非世俗之智慧也。

    第四节 当行精进觉

    烦恼 四魔 阴界“烦恼”者,见思二惑。“四魔”者,一烦恼魔、二五阴魔、三死魔、四天魔。“阴”者五阴。“界”者十八界。其义甚繁,不能详释。约大意而言,此指精进用功时,渐次所脱离之种种障碍也。

    第五节 多闻智慧觉

    愚痴生死 因愚痴而流转轮回。

    广学多闻 正约佛法而言。若已通佛法者,亦可兼学世俗学问,以为弘扬佛法之工具。

    智慧 如第一节所示。

    辩才 善巧说法之才能也。已得智慧者乃有之。与世俗之口才大异。

    大乐 指成佛而言,即是佛果所具之德也。非世俗之乐。

    第六节 布施平等觉

    旧恶 约已改过者言。佛谓能改过者是谓智人。

    恶人 约未改过者言。其人即无一毫之善可取,亦应观其佛性而赞叹之。不应起嗔心。

    第七节 出家梵行觉

    五欲 财、色、饮食、名、睡眠。

    三衣 五衣、七衣、大衣。

    守道等三句 上二句自行,下一句化他。

    守道清白 趣向菩提,不杂名利心。

    梵行高远 唯求佛果,不起二乘心。

    第八节 大心普济觉

    大乐 如前释。

    第三章 结叹又分为四节。

    第一节 结成名义

    如此八事,(乃至)之所觉悟。

    第二节 结成自觉功德

    精进行道,(乃至)至涅槃岸。

    法身船 指所悟性德。

    涅槃岸 指修德所显。“涅槃”者,此云“真解脱”,解脱世间一切缠缚而已。若云消极,若云死灭,则大误矣。

    第三节 结成觉他功德

    复还生死,(乃至)修心圣道。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前经云“渐离生死”,又云“出阴界狱”等。或疑是为弃舍众生,自求安乐。今阅此文,应知不尔。依佛法之常途次第,先能自觉,乃可觉他。上节之文,已明究竟解脱生死,自觉圆满。故此节文,即明复还生死,而觉他也。若不能彻底真实自觉,而能彻底真实觉他者,无有是处。

    第四节 结成诵念功德(即前文云“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也。)

    若佛弟子,(乃至)常住快乐。

    快乐 与前“大乐”同。

    以上略释全经竟。

    跋

    衰老日甚,体倦神昏。勉强录此,芜杂无次,讹误不免。此稿未可刊布流传,唯由友人收存以留纪念可耳。壬午八月十三日书竟并记,弘一。

    (本文为弘一法师1942年9月22日撰录,24日讲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境由心生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先经题,后经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弘一法师手书《心经》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心经》内文

    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李叔同绘画作品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以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观自在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李叔同书法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唯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

    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俐,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李叔同书法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空,是诸法之上有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五蕴不空→执着我见→起分别心→生灭等相。

    五蕴空→不执着我见→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

    分为三段: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着。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李叔同绘画作品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了情感便会执着和牵挂,害怕失去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从而千方百计地要保护自己所用的,为此,耗尽心机,终日生活在担心和恐怖中。而有觉悟的人看破世间的荣辱得失、是非曲折,放弃执着,无所牵挂,自然也就没有了恐惧和担忧,即使面对死亡,亦能如视“未来”一般自在。

    “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颠倒梦想,是错误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想法,佛家称为“妄想”。世人都生于妄想中。欲望为妄想的动力,执着为妄想的助缘。欲望推到了妄想的产生,又因执着而不断增强,执着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执着于权力的人,有对于权力的妄想;执着于科学的人,有对于科学的妄想;执着于宗教信仰的人,有对于宗教信仰的妄想;执着于政治的人,有对于政治的妄想。总之,世人的世界也是“妄想的世界”。“妄想的世界”是为自己意识构造的世界,因之,世人无法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以妄想之心去认识世界,所看到的自然是妄境,一如“隔纱观月”,自然无法透彻真实。正因“妄想”让人疲于奔命、劳苦忧患,滋生种种的烦恼,我们才要“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梵文名Nirvana,意译作灭,寂灭,灭度,也译为“圆寂”。灭是灭除对拥有的执着,灭除烦恼,灭除牵挂,灭除恐怖,灭除颠倒梦想,超越生死,证得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真实相。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暗。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